地锦草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一味不被重视的药物,常用于止血,神农本 [复制链接]

1#

我国地域辽阔,地广物博,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,生长着各种各样的中草药。通常我们将中草药按照功效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,比如同属于止血药物,可以归纳于止血药一类,这样,在临床运用的时候,就不会过分掣肘,即使这个药物暂时没有,也可以用另一种同类药物替代。今天我们所说的这味中药,是属于止血药范畴,名叫“茜草”,在《黄帝内经》记载的为数不多的中药当中占得一席之位,《内经》称之为“芦茹”,用其治疗血枯月经量少闭经之症。

茜草,现代中药学认为其性寒,能入肝经血分,可以凉血止血,祛瘀调经,所有血热妄行导致的出血证皆可应用。吐血、衄血、崩漏下血、闭经、外伤出血都可以使用,所以,茜草还有另外一个形象的名字,叫做“血见愁”。茜草可以祛风除湿止痛,应用于治疗风寒湿关节疼痛、外伤肿痛。其实,茜草在中医临床上使用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,除了《黄帝内经》里面有记载之外,《神农本草经》也详细记载了它的功效性味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味苦,寒。主寒湿风痹;黄疸;补中。生山谷。”从这里我们了解到茜草还有治疗黄疸的作用,其性味苦寒,能够清热退黄、祛瘀活血,对于湿热瘀阻的黄疸,可以与其他利胆退黄的药物配伍使用。至于茜草补中的疗效,后世医家很少有人重视和应用。
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用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气竭肝伤脱血血枯之证,《圣惠方》记载用茜草根、石榴皮治疗脱肛之证,说明茜草确有补中的疗效。《周礼》也有相关的记载,认为茜草能除蛊毒,清代著名医家张隐庵认为,茜草除蛊毒的作用,就与其补中的疗效有关,认为中土调和则蛊毒自除。《现代实用中药》也有记载,认为茜草“有强壮作用,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。”

茜草入肝经,性寒能够清肝火以伏肺火,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,适用于木火刑金导致的咳嗽咳痰,症见气逆咳嗽阵作,咳引胸胁疼痛,面红目赤,心烦口苦,痰粘量少难咯。茜草与黄连配伍,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,茜草20g,黄连5g,每日一剂,水煎服,连服14日,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。

茜草与淮山配伍,炒黑后共研细末,加红糖少许,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腹泻,每天三次,每次服用9g,饭前服用,一周为一个疗程。治疗风湿痹痛、关节炎,可以取新鲜的茜草根4两,捣烂之后浸入白酒中,一周后饮酒,要温炖后空腹饮,有很好的疗效,明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,也很喜欢用茜草治疗关节疼痛,认为其疗效显著。

茜草性寒,如果脾胃虚寒,体内没有瘀血的人,应该避免服用。茜草用于止血宜炒炭用,用于行血祛瘀应酒制疗效更好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